[Review]
親密的陌生人
陳譽仁,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,2022
︎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
疫情剛開始時,先是公共場所的門口會看到有個人戴著口罩,拿著額溫槍幫每個人量額溫,酒精則有自動感應噴出的機器,然後因為量額溫的速度趕不上人潮,加上排隊增加染疫風險,所以門口開始出現了自動測溫儀。這些儀器在你經過鏡頭時,螢幕就會即時顯示出有彩色輪廓的你,頭上則標示你的體溫。在原理上,任何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的物體都會散發對應自身溫度的紅外線,而這些儀器能夠偵測到這些紅外線的熱能,並且以色彩標示。這種熱感應技術最初被用在軍事上,例如電影中常見的夜視鏡,放在門口的自動測溫儀雖然不是武器,但是在疫情之前,誰也不會想像到它會頻繁地出現在日常生活裡:酒精平常可以用來消毒、泡咖啡,額溫槍可以用來量額溫,但是這類熱像儀則像是在電視影集裡才看得到的東西。

謝佑承的個展「熱屏面」嘗試將這種熱感成像的視覺性,用於探索疫情的新日常與社會空間的關係。展場四周角落放著三件描繪熱成像的畫板作品與一個投影幕;中間的平台上擺著三個螢幕,顯示著熱像儀手機接收到的畫面,平台地板與周邊的高台上則散放著麻繩球與杯子。場景像是剛開過Party過後的場面,在其中藝術家運用各種設計來微調出人的日常行為:那些留置的球體與飲料杯不僅提示出平台是身體站與坐的空間,杯子上的發光塗料則讓它們看起來像是夜店裡的發光飲料。不過,比起夜店,這個場景更像是某種影像實驗的場地,同樣的杯子與球體的熱像圖展出三個不同的版本,一個是畫在畫板上、一個是顯示在熱像儀的畫面,最後一個也是熱像儀畫面,但是杯子與球體是用電線框出來的輪廓。這些作品讓整個場景「像是」展場,因此整體上或許更像是在呼應著展覽的例行儀式。當我在開幕隔天來到展場時,這些杯子確實讓我想到昨天下午的開幕活動。

這個例行儀式還包括了一種特異的親密感。入口旁側的投影幕上放映著一個躺著的、局部放大的男子熱感影像,透過音效,我們可以聽到他的呼吸聲。展場四周的二個畫板上畫著男子的熱像圖,一個是蓋著棉被躺著,另一個是上身赤裸地站著。這些熱像圖暗示的視角來源很多,從公共場所的自動測溫儀到醫院的醫療監控都有可能,無論何者,雖然都不是裸露的身體描寫,卻比裸體畫揭露更多關於身體內部的健康資訊。然而,揭露給誰呢?什麼樣的人可以看著你睡覺、近到聽到你的呼吸聲呢?或許是你的朋友、你的伴侶、或是你的醫生,但會是來看展的觀眾嗎?

這些遊走於曖昧場景與身份的問題,其實恰切地點出了熱感應的再現所牽涉到的各種社會議題。在這方面,我覺得藝術家的展覽主體其實還是螢光,當他在展覽中並置熱像儀與螢光效果時,他首先向我們揭示了有光並不見得有熱,也讓我們用來測量色彩詞彙變得像是一種隱喻(所謂的色溫,如科普書上所述,其實是光的頻率而不是溫度),像是我們用溫度來比喻人的個性、態度一般,而熱像儀對實際溫度的監測所提供的均質再現,則反向地凸顯出這種隱喻與社會互動親密度間的差異與偶然重合。

另一方面,熱顯像作為一種視覺再現技術與其他社會敞視的工具稍有不同,這不是惡名昭彰的面相學(physiognomy)、也不是人臉辨識系統,而比較像是種氣象圖,對於危機提供預警式的監控。不過就像是藝術家的「自然序列」(2021)一般,這種社會的自然比喻需要進一步地檢驗。疫情的公衛危機不但結合了生物政治與緊急狀態,同時還經常被公眾道德,甚或透過強調公民社會的互助精神來自然化。實際上當人們因為「同島一命」而感覺到彼此串連在一起時,這個過程其實還夾帶著身體資訊的交換、社會認可,以及彼此之間的互相檢查。

這些都在一個努力維持正常的生活表相下進行,加上一個像是玩樂的場景設定後,就顯得更為弔詭。謝佑承的個展「熱屏面」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影像的實驗場裡,觀眾的肉體一起融入黯暗之中,遠不如顯像在螢幕上的熱感應圖像顯眼,而他藉由各種創作手法,在空間設計與影像之間尋繹、呈現出一種曖昧的社會心理狀態:彼此關心對方的健康,但其實彼此並不相識,只因這種關心是種社會的益品(social good),並且在疫情中被強化成一種共同心態與志趣。

這種心志並非沒有界線,而藝術家關心的是表現的可能性。這個展覽中的熱感應介面讓藝術習見的客體化再現手法變得古怪--閒置的杯子變成了靜物畫、熱像儀照片變成了人物畫,連投影幕裡那個躺著的男人,都像是在某種醫療儀器監控下的狀態--時而入鏡的觀眾當然也是取樣對象,因而這些手法仿佛也在男人的呼吸聲以外告訴我們,不管你們要在這裡搞什麼好玩或是有創意的事,要記住,不要讓體溫超過37.5度。



Related works and exhibition
© 2012–2024 HSIEH YU-CHENG.